因為從事公共交通的原因,所以對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實施效果是質疑的。近期疫情,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觀點,特別關于如何看待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有了新的視角:基于消費振興立場的公交優先發展戰略。
一、國家層面的交通是什么?
從交通強國建設來講,交通是國家戰略的支撐,既有一帶一路的交通網絡體系,更有交通技術、裝備的輸出,還有汽車工業的全球競爭格局。
交通強國建設,根植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要實現硬件如全球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要實現交通裝備、技術及方案輸出,要實現產業競爭能力提升,這是戰略!
其次,汽車產業占全國GDP比重已接近2%,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將促進汽車工業的位置更加凸顯,這是地位!
綜合來看,國家層面的交通更加宏觀,具有戰略性、全局性,而汽車工業發展及市場發展是事關立場的問題(第一個約束條件)。如果,汽車銷售不出去,可能影響大局,這是關鍵,也是談公共交通的重大背景,脫離這個談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就會像我此前一樣,依然停留在技術層面,然而,技術是難以解決立場問題的。
二、擁堵的本質是什么?
擁堵的表現是道路上車輛太多了,或者說道路規模無法承載行駛的車輛規模。注意,擁有車輛規模與道路上的車輛規模不是一回事(第一個變量)。
道路上的車輛規模的背后是交通需求,是社會經濟活動驅動的。這個具有相對剛性,當然如果網絡、通訊技術重構社會經濟活動發生的場所,整個出行又將發生顛覆性變化,交通需求減少可能發生。
因此,基于當下社會經濟活動形式,擁堵的本質是交通設施不能滿足社會經濟活動驅動的位置移動需求,交通需求是相對剛性的(第二個約束條件)。
三、公共交通是干什么的?
先不談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和民生定位,公共交通應該聚焦什么?聚焦共性、穩定的交通需求。
在驅動位置移動的社會經濟活動中,有規律可循的是通勤需求,公共交通的根在這。通過公共交通聚合需求,集約出行,從而實現減少道路交通流量的目的。然后,再去考慮公共服務涉及覆蓋問題、民生問題,向低需求、空白區提供基本公交服務。
在道路資源約束下,應該多使用公共交通以減少交通流量;但要讓人選擇公共交通,就應該讓公共交通具有吸引力,這是遞進的關系。至于什么叫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第二個變量),本人有多篇文章涉及,就不贅述了。
四、城市交通擁堵治理面臨什么形勢?
大中城市因為人口規模、城市布局等問題,職住分離產生基本出行需求,表現為客流時空集中、車輛時空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特定規模下,最終可能形成擁堵。隨著城市吸引力增加,人口增加,出行需求增加,從而擁堵有加劇蔓延趨勢。
汽車工業發展促進汽車成本下降,在汽車市場身負經濟發展使命背景下(第一個約束條件),城市車輛規模持續增加趨勢在所難免。當然,汽車規模增加導致擁堵的關鍵是,這些汽車得上路。
面向城市擁堵,倡導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是對的,試圖通過集約出行減少交通流量,從而讓道路可承載,擁堵得以緩解。
這里就出現了問題,消費振興鼓勵引導購買車輛,而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本質是期望減少使用私人交通,產生的一個問題是:那買車干什么?(第一個需要解決問題)
五、公共交通怎么優先發展?
應該講,站在交通談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會引導到調度、線網技術層面去,更多聚焦行業管理,聚焦客流多寡、增減上去;站在城市角度談公共交通,會引導到公共交通吸引力層面去,更多聚焦行業建設(資源協同),聚焦吸引力要素匹配;但站在更高或社會經濟整體去看,應該引導到哪去?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問題:鼓勵車輛規模增加前提下(立場問題不需討論對錯)倡導使用公共交通,實現緩解城市擁堵(第二個需要解決問題)。
所以,無論擁堵治理還是公共交通優先發展,都是帶著鐐銬跳舞:小汽車市場需要蓬勃發展,公共交通應該有吸引力,擁堵應該緩解。真正結合的地方在哪?回到約束條件及需要解決問題,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操作空間在哪:兩個變量問題。
1.如何實現多買車但少上路?
2.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邊界與優先程度是什么?當然,背后的隱形問題是擁堵容忍度。
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限行但不限購,限行越細化,車輛規模增加趨勢就會越強。這樣看來,有些地方限行措施與國家內在發展需求是高度契合的。
第二個問題估計可以有有很多視角。比如從個人來看,首先要實現城市中心區域公共交通有吸引力,啟動限行措施;其次在中心區外部設立交通緩沖區,這些區域公交服務水平一般,同時須設立大型停車場實現P+R換乘,用私人交通換乘通向中心區的公共交通。
五、結語
視角不同、結果不同。根據本人《決策立場與層級》及《立場來自于哪里?》,立場是方向。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并不獨立存在,必須緊密根植于國家發展的更大宏觀環境中思考,在約束條件中尋找合理值,構建符合終極立場的城市交通發展策略;站在這個角度看,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在國家層面屬于解決大城市病的一個策略而非戰略,認清這個有助于擺正位置做更多實事求是而有合力的事情。
相關鏈接